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醉翁亭記-歐陽修



醉翁亭記
本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語譯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許多山峰,樹林、山谷尤其優美,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迴環,山路轉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這裡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於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裡,並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雲回聚攏來,山巖洞穴就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散發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裡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遊。到溪水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淨,山中野味,田野蔬菜,雜亂地在前面擺著,這是太守的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於管弦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著,大聲喧嚷,賓客們(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髮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返回,賓客跟隨。這時樹林裡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遊人離開後禽鳥在快樂了。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樂趣。喝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


學習重點: 1. 文中在介紹醉翁亭的所在地時所運用的手法
                      2.  醉翁亭附近的景色如何
                      3.  文中所提及的三個層次的「樂」
                      4.  據文中所記,歐陽修是個怎樣的地方官
                      5.  歐陽修是否真的很快樂(留意本文的寫作背景)
主旨
 描寫醉翁亭四周優美的景色,以及滁人賓客遊玩的樂趣;藉此抒發作者因百姓生活安定、
官民相處融洽而感到欣慰的心情,更道出他追求「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結構分析
一、介紹醉翁亭及「醉翁」一名的由來 —— 第一段
二、醉翁亭附近早晚及四季景色 —— 第二段
三、在醉翁亭附近所見人們遊覽的盛況 —— 第三段
四、飲宴過後的情景及太守之樂 —— 第四段
內容分析
一、介紹醉翁亭及「醉翁」一名的由來:
(一)介紹醉翁亭這個地方
1. 所在地:滁州  →  西南之山峰    →    瑯琊山    →    釀泉    →    醉翁亭
2. 沿途風景:沿著山路行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同時看到一道水流,
從兩座山峰流瀉下來,這便是釀泉;再順著蜿蜒的山路拐過去,便看到醉翁亭。
3. 外型:翼然 —— 像鳥張開翅膀般高踞在泉水上面
4. 建亭者:山之僧人智仙
5. 命名者:太守 —— 作者歐陽修
(二)「醉翁」一名的來源
            1.  自號為「醉翁」的表面原因:
                      醉  ——  因歐陽修飲很少酒便會醉倒
                      翁  ——  在友儕中,歐陽修的年紀最大
            2.  自號為「醉翁」的內裏含意:
(1) 醉翁之意不在酒
從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一句來看,歐陽修根本不是一個嗜酒如命的人;他帶同賓客來飲宴,
並不在乎喝酒,而是為了前來欣賞風景。故此酒只是助慶之物,他所陶
醉的是山水景色,而非酒。
(2) 借酒來排遣內心的愁苦
歐陽修是在被謫居滁州期間寫作此文,故文中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
亦暗示了作者有借酒消愁之意,藉著遊山玩水和喝酒,來排遣內心的愁苦。
                  (3)「醉翁」一詞有自嘲的意味
歐陽修寫作此文時才四十歲,正當莊年,不應稱為「翁」,故自號「醉
翁」,是有自怨自艾的意味。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大學經一章


大學簡介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朱熹又認為收在禮記中的《大學》本子有錯亂,便把它重新編排了一番,分為""""兩個部分。其中""一章,是孔子的原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錄;""十章,是曾子對""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生記錄。
這樣一編排,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學》版本。
目錄
三綱八目的追求
【原文】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經)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裡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個""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親民:根據後面的""文,""應為"",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5)得:收穫。(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讀解】
這裡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就這裡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內修";後面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年修""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面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列學說怯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發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份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閑雲、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捕蛇者說-柳宗元-作者


              


【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後人謂之柳柳州。西元773819年,中唐河東解縣人,著有柳河東集。

    自小精敏絕倫,受父親影響,關心國家大事,體恤民間疾苦,痛惡爭權奪利之奸臣。幼年,在母親教導下,誦讀詩賦典籍,立下為國忠之志。二十一歲,中進士,任國圖書管理之職,發奮求學,博覽群書,考取「博學鴻詞科」。時王叔文執政,裁抑宦官,肅正綱紀,宗元被陞為禮部員外郎,積極實行許多開明措施。次年,叔文獲罪,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其間,以讀書著述、遊山玩水自遣,文名益盛。逾十年,詔陞柳州刺史,力圖改善柳州,下令廢除奴婢制度、訂定各種禁令制裁搶劫偷盜、興建學校等,博得百姓稱頌。元和十四年,病死柳州,時年四十七。死後,柳州百姓感戴恩德,與建廟宇追思悼念。

【創作風格】
1. 寓言諷刺小品,故事生動,含意深刻

一、主題突出,寓意深刻

    作者通過寓言故事,具體的揭露當時政治的黑暗,其中以《三戒》最著名。這三則寓言故事,寫的是麋、驢、鼠,但用意卻是諷刺醜惡的人情世態。《臨江之麋》諷刺了倚仗權貴、恃寵生驕的得意忘形之途;《黔之驢》諷刺了身居高位而無德無能、外強中乾的「龐然大物」;《永某氏之鼠》諷刺了那些「竊時以肆暴」的得志小人,並指出它們最終不免自取滅亡的下場。

二、善用擬人技巧

    他的寓言能善用各種動物擬人,抓住其特徵予以誇張,以寄寓哲理,諷刺政敵,抨擊社會醜惡現實,造意新奇,諷喻生動,幽默犀利,如《蝜蝂傳》,以蝜蝂比喻那些貪得無厭的人物。


三、語言短少精煉

    柳宗元的寓言篇幅短少,文辭簡樸而犀利,但總能抓住平凡事物的特徵加以想像、誇張,創造出生動的形象,表達出深遠的寓意。柳宗元寓言小品的成功,使原屬先秦散文一個片段的寓言故事,發展成為一種獨立完整的文學作品。

2. 傳記取材於下層人物,借題發揮,有強烈的諷刺性

    柳宗元的傳記散文也有獨到之處。它大都取材於被侮辱被損害的下層人物,而且往往借題發揮,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如《捕蛇者說》通過蔣氏三代冒死捕蛇以抵償租稅的痛苦經歷,及其鄉鄰十室九空的記述,有力揭露賦稅之毒甚於毒蛇的社會現實,寓意深刻。柳宗元寫作傳記散文,首先是從批判現實的角度選取人物,然後選擇其重要事件,加以適當的剪裁,因而人物具有典型性。

3. 山水遊記滲透著痛苦、抑鬱的情懷

一、寄託深遠

    他的山水遊記,並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自然,而是滲透著自己的痛苦的感受和抑鬱的情懷。在作品中,他往往透過景物描寫,抒寫他的不幸遭遇和對現實的不滿。《永州八記》是他的代表作。這八篇遊記的特色是表現了人和自然共鳴的意趣,他筆下的山水彷彿是有情感的「知己」、與他的心情處境協調一致。如《鈷鉧潭記》敘述購得勝景的由來,反映了官租私券對人民的剝削,抒發了他不能忘懷「故土」的抑鬱心情。又如《鈷鉧潭西小丘記》既刻劃了石頭的神氣、動態,又描寫了小丘的優美景色,同時也借小丘的被棄,抒發了自己不遇於時的感慨。

二、描繪細膩

    柳宗元的描寫景物生動細緻,有聲有色;同時他又能從不同角度、方向、距離來描寫景物,使讀者有如在目前之感。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則純以寫景取勝,無論寫流水、寫樹木、寫岩石、寫游魚,無論寫動態、寫靜態,都細緻入微,富於形象性。

三、善用比喻

    柳宗元善用比喻來描繪景物的特徵,令景物形象鮮明突出,如《鈷鉧潭西小丘記》寫石頭負土而出,一些石像牛馬飲於溪,另一些石像熊登山,通過以動寫靜的手法,將小丘的奇石具體地描繪出來。

四、文筆清麗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文筆精練、生動、秀美,能夠將筆下山水風景寫得詩情畫意。同時,他又往往將其受遭謫的悲憤和懷才不遇的痛苦寄寓文中,如《鈷鉧潭西小丘記》以唐氏之棄地比喻他是唐室的棄臣,融入情景,為後世遊記散文奠下了穩固的基礎。

4. 論說文

    他的論說文,多用來闡述他的哲學觀點和政見。如《封建論》,論述帝王受命於人,不在於天,「郡縣制」必然取代「封建制」。總的來說,他的論說文結構嚴謹,推理明晰,條理井然,明快流暢,氣勢勁健有力。

【原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禦之者。然得而腊之以 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於 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 ?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嚮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餓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 ,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 四五焉。非死即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 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註解】

〔永州〕州名,今湖南零陵縣。       〔齧〕咬,噬也。
〔腊〕風乾肉類也。                 〔餌〕藥餌。
〔大風〕大痳瘋也。                 〔攣踠〕手腳曲而不能伸直也。
〔漏癘〕頭腫生惡瘡。               〔死肌〕腐爛的肌肉。
〔三蟲〕三尸之蟲。                 〔太醫〕官名,主醫藥。
〔汪然〕出淚貌。                   〔蹙〕困苦也。
〔殫〕盡也。                       〔頓踣〕困頓倒地。
〔呼噓毒癘〕呼吸毒氣,癘:疫氣。   〔隳突〕騷擾也。
〔恂恂〕小心謹慎。                 〔缶〕瓦罐。
〔弛然〕放心也。                   〔熙熙〕快樂也。
〔觀人風〕觀察風俗之善惡也。

【賞析】

    這是作者貶永州時所作。文章記述了永州蔣氏訴說三代冒死捕蛇,抵償賦稅的痛苦遭遇和廣大農村十室九空的荒涼景象,揭露了統治者橫征暴斂,殘酷剝削人民的罪行。展現安史之亂後六十年間廣大農村破產流亡的悲慘圖景。
    
    「少年得志,一黜不起」來敘述柳宗元生平最是適當不過。其傑出作品皆作於貶謫之後,由於他深入社會,接近民眾,所以作品反映了窮苦民眾的生活情感。他的寓言在這方面表現的淋漓盡致,短小警策,意味深遠,含蓄犀利,富諷刺特色,在這篇補蛇者說中,正闡明了苛政猛於虎的道理。

    以伊索寓言或國中研讀的愚公移山談論本文性質,本文雖不像憑空杜撰,但同樣寓有明確主題。柳宗元作此文時,正值李吉甫上國際篇,煩賦苛斂,民不聊生。他以補蛇的小人物諷刺國家財計不當之弊病,以永州一地反映舉國皆然的民生疾苦。

    全文委婉諷刺為政者不恤民生,脫胎於禮記苛政猛於虎。現在已不是以前的君主專制時代,自然不會有柳宗元那時嚴苛的法令,而行政人員、民意代表也皆由人民選出,處於民主時代的我們,怎可不惜福呢?但要是我們選出了危害國家的人來統領我們,又和被以前的賊子亂臣害國擾民有何不同呢?如何讓我們的社會再向民主邁進實是全民必需共同研習的作業?(如拒絕賄選、選賢與能……)

捕蛇者說-柳宗元

柳宗元以生動的故事敘述,呈現一幅苛政(賦歛)之毒比毒蛇更甚的 圖象,文章生動而深刻。本文歷來為人所推崇。)
永州之野產異蛇(奇異的毒蛇), 黑質而白章(白色的紋采),觸草木盡死; 以齧(ㄋ|ㄝˋ;咬)人, 無禦之者(無人可抵抗牠的毒性)。 然得而腊(ㄒ|ˊ;製成肉乾)之以為餌(藥品), 可以已(治癒)大風(麻瘋之類的惡疾)、攣踠(ㄌㄩㄢˊ ㄨㄢˇ;手腳彎曲不能伸直的病)、 瘺癘(ㄌㄡˋ ㄌ|ˋ;惡瘡;惡疫),去死肌(壞死的肌肉), 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皇帝的命令而搜集這種毒蛇),歲賦其二(兩隻這種毒蛇)。 募有能捕之者,當(抵稅)其租入。之人爭奔走焉(競相捕蛇)。 有蔣氏者,專(專門於)其利專(補蛇的利益)三世矣。 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有幾次差點被蛇咬死)。」 言之貌若甚戚專(悲傷)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於蒞事者(主政者), 更若役(更改你的賦稅方式),復若賦(恢復原來 的賦稅),則如何?」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 則吾斯役(指捕蛇)之不幸,未若復吾賦(繳租稅)不幸之甚也。(賦稅之毒更甚於毒蛇,捕蛇人寧可冒生命危險捕蛇,也不願恢復原有的賦稅)(以前)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貧困)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鄰居們的生活日益困窘), 殫(ㄉㄢ;竭盡)其地之出(出產), 竭其廬之入(收入),號呼而 轉徙(遷移), 餓渴而頓踣(ㄅㄛˊ;跌倒;倒斃), 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ㄒ|ㄤ ㄐ|ㄝˋ;形容眾多)也。 曩(ㄋㄤˇ;從前)與吾祖居者, 今其室十無一焉(十家住戶有一戶空屋);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 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十家住戶有四五戶空屋)(人口愈來愈少,非死即徒)非死即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 隳突(ㄏㄨㄟ ㄊㄨˊ;騷擾)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吾恂恂(ㄒㄩㄣˊ ㄒㄩㄣˊ;緊張恐懼的樣子)而起, 視其缶(ㄈㄡˇ;瓦器,腹大口小,有蓋),而吾蛇尚存, 則弛然(放鬆心情)而臥。謹食之(謹慎餵食毒蛇), 時而獻(定期呈獻給官府)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養活我的生命)。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一年只要冒兩次生命危險捕蛇), 其餘(其餘時間)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我的鄰居每天都憂心繳不起租稅)。 今雖死乎此(被毒蛇咬死),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哪裡敢視毒蛇為毒呢?)?」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才相信)。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ㄙˋ;等待)夫 觀人風者(考察民情風俗者)得焉。 (林紓評:「《捕蛇者說》,胎『苛政猛於虎』而來。命意非奇,然蓄勢甚奇。」)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進學解-韓愈


進學解   韓愈    

原文: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召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於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於業,可謂勤矣。

       觝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

      沈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學,勇於敢為。長通於方,左右俱宜: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

      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

     先生曰: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餘為姘,卓犖為傑,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荀卿守正,大論是宏。逃讒於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其遇於世何如也?

     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於用,行雖修而不顯於眾。猶且月費俸錢,歲糜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然而聖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

解釋譯文如下:

國子先生清晨來到太學,把學生們召集來,站在講舍之下,

教導他們說:學業靠勤奮才能精湛,如果貪玩就會荒廢;

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隨潮流就會毁掉。

當今朝廷,聖明的君主與賢良的大臣遇到了一起,

規章制度全都建立起來了,他們能鏟除奸邪,提拔賢俊,

略微有些優點的人都會被錄用,以一種技藝見稱的人都不會被拋棄。

仔細地搜羅人才、改變他們的缺點,發揚他們的優點。

只有才行不夠而僥倖被選拔上來的人,

哪裡會有學行優長卻沒有被提舉的人呢?

學生們,不要擔心選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們的學業不能精湛;

不要擔心他們不公平,只怕你們的德行無所成就!



話還沒說完,陣列中有個人笑著說:先生是在欺騙我們吧。

學生跟著先生,到今天也有些年了。

先生口裡就沒有停止過吟誦六經之文,手裡也不曾停止過翻閱諸子之書,

記事的一定給它提出主要內容,立論的一定勾劃出它的奧妙之處。

貪圖多得,務求有收獲,不論無關緊要的還是意義重大的都不讓它漏掉。

太陽落下,就燃起油燈,一年到頭,永遠在那兒孜孜不倦地研究。

先生對於學業,可以說是夠勤奮了吧。

抵制排除那些異端邪說,驅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學說,

補充完善儒學理論上的缺陷與不足,闡發光大其深奥隱微的意義,

鑽研那些久已失傳的古代儒家學說,還要特别廣泛地發掘和繼承它們。

阻止異端邪說,像攔截洪水一般,

向東海排去,把將被狂瀾壓倒的正氣重新挽救回來。

先生對於儒家學說,可以說是立了功勞。

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著它們的菁華,

寫起文章,一屋子堆得滿滿的。

上取法於虞、夏之書,那是多麼的博大無垠啊,

周誥文、殷盤銘,那是多麼的曲折拗口啊。

《春秋》是多麼的嚴謹,《左傳》又是多麼的鋪張。

《易經》奇異而有法則,《詩經》純正而又華美。

下及《莊子》、《離騷》、太史公的《史記》,以及揚雄、司馬相如的著述,

它們雖然各不相同,美妙精能這一點卻都是一樣的。

先生對於文章,可以說是造詣精深博大而下筆波瀾壯闊了吧。

先生少年就知道好學,敢作敢當,長大以後,通曉禮儀,行為得體。

先生對於做人,可以說很成熟了。

可是呢,在官場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沒人幫助你。

你就如同狼一樣,往前走會踩住自己的頷肉,往後退又要絆着自己的尾巴,

一舉一動都會招來過錯。

當了一段時間的御史,又被貶逐到邊疆那麼遠的南方。

當了三年的博士,不算短的時間,也沒表現出甚麼政績。

你的運氣就像與你有仇似的,早晚總要弄得一敗塗地。

冬天天氣暖和,你的孩子還要喊冷;

年歲本來富庶,你的妻子還要喊餓。

頭髮也掉光了,牙齒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於事何補呢?

你不想一想這些,還要來教訓人,這是為甚麼呢?



先生說:咦!你走過來這裡聽我說,粗木料做房樑,細木料當椽子,

壁柱、斗拱、梁上短柱、門樞、門橛、門閂、門兩旁的木頭,各得其所,

用它們把房子建成,這可是工匠的技術呀。

地榆、朱砂、天麻、龍芝、車前草、馬勃、破朽的鼓皮,兼容並蓄,

一無遺漏,預備日後派上用場,這可是醫生的好習慣呢。

既明察又公平地選拔人才,能力強的和能力弱的都能一起量材錄用,

委婉隨和是一種美德,超然不群則可叫做傑出,

比較、衡量各人不同的優缺點,根據他們的才能給予合理的任用,

這就是當宰相的本事了。

想當初,孟子喜歡辯論,孔子之道才得以發揚光大,

可是他的車跡遍於天下,卻最終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度過一生。

荀卿信守正道,其博大的學說才得以弘揚,

可是卻為了躲避讒言逃到楚國,最後被廢了官職,死在蘭陵。

這兩個了不起的學者,說的話就可以當作經典,

一提腳的動作,都可成為別人效法的準則,出類拔萃,真能達到聖人的地步。

他們在世上的遭遇又是怎樣的呢?

今天,我學習雖然勤奮過人,卻没有甚麼系統;

話雖然說得多,卻抓不到重點;

文章雖然奇特,卻不能起點實用;

道行雖然修習了,在一般人中卻都顯現不出來。

就這樣,還每年每月花國家的錢,吃國家的飯,

孩子不懂種田,妻子也織不出布。

騎馬行路時,奴僕跟在後面。

自己不費力就可安然地坐下吃飯。

行事老是按著世俗常規去做,學問不過是沿襲竊取古書上的道理。

然而聖君不加罪責,大臣也不予指斥,這難道不已是我的僥倖了嗎?

動不動就受到别人的毁謗,可是名聲也隨之增大了。

被棄置在無關緊要的位置上,這正是理所當然的事。

如果還要計算財產的有無、官階的高低,

忘記了自己的才能到底有多少,還要指摘別人的毛病,

這就真好比是去責問工匠,為甚麼不拿小木樁來做廳堂的大柱子,

或非議醫生為甚麼用有輕身明目效用的菖蒲,

而不用有排瀉作用的豬苓去使人延年了!


賞析 韓 愈《 進 學 解 》

《進學解》之主旨韓愈作《進學解》之主旨大約有三點: 其一是嗟怨有才不得用, 有司不得明。韓愈在文中指出自已博學能文, 致力於發揚儒家之精微, 又「業精」、「行成」, 學業精進, 行為品德又有所成就, 可是卻不為世所用,「投閒置散」, 更「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韓愈把這一切都歸咎於有司的不公不明。

其二是自述為學為文已達閎中肆外之地。韓愈在文中指出自己文章的精微,更吸收了各家的精華, 所以文章的內容廣博豐富, 形式又恣肆雄放。而在為學方面則以儒家為標準, 載道斥佛老。

其三是自嘲, 實自負為孔、孟、荀之傳人。韓愈在文中處處自嘲以反映諷刺現實, 發洩不平。通篇表面上是讚美在位者, 但諷刺之意味卻十分重, 韓愈更通過孟、荀之不幸, 襯托自己的懷才不遇, 實自負為儒家之傳人。

《進學解》之內容
本文共分三段, 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段寫國子先生教誨生徒, 提出「進學」的主張:「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 勉勵學生應該經常注意學業與品德的修養。跟著韓愈把學生的學習和朝廷的用人聯繫起來:「方今聖賢相逢, 治具畢張, 拔去凶邪, 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錄, 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 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 孰云多而不揚」, 說明政治清明, 聖君賢相很重視人才的提拔和培養, 稍有才能之士都會全被任用, 從而指出多才多藝之人是不會被埋沒的。最後更點出官員之賢明和公平,「諸生業患不能精, 無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 無患有司之不公。」

第二段寫學生對國子先生所提出的「進學」主張表示懷疑, 指出了先生在「為學」、「於儒」、「為文」及「為人」四方面皆有所成績, 但在政治上還是不免動輒得咎, 屢遭貶謫。「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 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廣泛閱讀六藝和諸子百家的著作, 又勤學不倦,「焚膏油以繼晷, 恆兀兀以窮年」, 指出先生為學之勤,「先生之業, 可謂勤矣。」

接著點出「先生之於文, 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意思是說國子先生的文章內容宏博而形式恣肆雄放、暢達。這都是由於先生能適當地吸取前人的精華,「上規姚姒, 渾渾無涯。周誥殷盤, 佶屈聱牙。春秋謹嚴, 左氏浮誇。易奇而法, 詩正而葩。下逮莊騷, 太史所錄, 子雲相如, 同工異曲。」故此先生之文章也十分精妙, 可以媲美前人。最後, 學生再稱讚「先生之於為人, 可謂成矣。」指先生的品格完美, 通曉事理, 待人處事各得其宜,「少始知學, 勇於敢為。長通於方, 左右具宜。」以上四點皆是學生對先生的讚揚, 可達「業精」和「行成」之境地。然而學生立刻提出疑問, 先生既然學問、行為都有所成, 但卻「公不見信於人, 私不見助於友」, 既得不到朝廷的信任重用, 又得不到朋友的幫助, 又處處碰壁, 每個舉動都容易得到罪咎,「跋前躓後, 動輒得咎」, 更被流放到邊遠之地, 雖為國子博士, 但閒散, 無表現, 多次遭遇失敗, 運氣甚差。「三年博士, 冗不見治。命與仇謀, 取敗幾時。」以至「冬暖而兒號寒, 年豐而妻啼饑」, 兒子和妻子都沒有安定、舒適的生活。最後學生更以詰問的語氣說:「不知慮此, 而反教人為?」通過生徒這番質詢, 作者含蓄地諷刺身居高位的權貴不辨賢愚, 以發洩自己大才小用的牢騷和憤慨。


第三段從寫國子先生回答學生的疑問, 進一步申論自己的進學主張。作者用木匠取材建屋、醫生施藥治病為喻:「大木為杗, 細木為桷。施以成室者, 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 赤箭青芝, 牛溲馬勃, 俱收並蓄, 待用無遺。」說明工匠使不同才料都能派上各自的用場, 做到物盡其用; 醫師收集不同的藥物, 用它們治療不同的疾病, 做到藥施其宜, 以比喻宰相用人治國, 賢明公正的人都得選用, 同時「雜進巧拙, 紆餘為妍, 卓犖為傑, 校短量長, 惟器是適」。韓愈再舉出孟子、荀子的不幸遭遇來襯托自己:「孟軻好辯, 孔道以明, 轍環天下, 卒老於行。荀卿守正, 大論是弘, 逃讒於楚, 廢死蘭陵: 是二儒者, 吐辭為經, 舉足為法, 絕類離倫, 優入聖域」。作者的這番說話, 充滿對兩位大儒生前遭遇的同情, 也包含著對世道的憤慨。跟著, 他又談到自己「學雖勤而不繇其統, 言雖多而不要其中, 文雖奇而不濟於用, 行雖修而不顯於眾」, 及「乘馬從徒, 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 窺陳編以盜竊」的庸人, 說自己不追隨儒的道統, 只懂襲取古人的說法而成著作, 其實這些都是反語, 世俗因循苟且之輩皆安然無恙地坐食廩粟, 自己耿介拔俗卻窮愁潦倒。


最後更說自己的「指前人之瑕疵, 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 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 欲進其豨苓也」。在此韓愈又自嘲己之指責權貴, 有司之不明不公是不自量力的做法, 較之於孟、荀, 自己應該心滿意足安於現狀。


韓愈對寫作古文的見解

韓愈認為寫作古文的思想內容應以儒為準, 載道斥佛老,「觝排異端, 攘斥佛老, 補苴罅漏, 張皇幽渺, 尋墜緒之茫茫, 獨旁搜而遠紹, 障百川而東之, 迴狂瀾於既倒」。一個學有所成的儒者, 必須勤學:「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 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記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鈞其玄, 貪多務得, 細大不損。焚膏油以繼晷, 恆兀兀以窮年。」並要堅守儒家道統, 補救儒家學說缺漏, 發揚其精微理論。

而散文的作法是應好古文辭, 推崇三代兩漢之書、六經百家之言:「沈浸濃郁, 含英咀華, 作為文章, 其書滿家。上規姚姒, 渾渾無涯。周誥殷盤, 佶屈聱牙。春秋謹嚴, 左氏浮誇。易奇而法, 詩正而葩。下逮莊騷, 太史所錄, 子雲相如, 同工異曲。先生之於文, 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韓愈在尊重經典和道統的基礎上, 又能重視莊子、屈原以下的散文和辭賦的藝術成就, 並取其精華, 充實自己的作品, 因此他的散文寫得氣勢浩瀚, 文采煥發, 取得極高的成就。

蘇洵 六國論


蘇洵《六國論》對照翻譯



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國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草,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

六國的滅亡,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於拿土地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會問:“六國接連滅亡,都是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地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賄賂秦國’。”秦國在用戰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市。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實際多到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比戰敗所喪失的土地,實際也要多到百倍,那麽秦國最大的欲望,六國諸侯最大的禍患,當然不在於戰爭。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把他送給別人,好象拋棄(不值錢的)小草一樣。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覺。(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麽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貪心永遠沒有滿足。(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著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分得清清楚楚了。終於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當然的事。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對了。齊國並沒有賄賂秦國,(可是)終於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麽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避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打算,能夠守住他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所以燕雖然是個小國,卻最後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後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對秦國五次作戰。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幹凈的時候,可以說(他們的)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護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麽勝敗的命運,存亡的道理,假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判斷(出高低來)呢。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麽,我恐怕秦國人吃飯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嘆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於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威所脅迫啊!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六國的勢力雖然比秦國弱,可是還有可以用不賂秦的手段戰勝秦國的形勢。假如我們憑仗著這樣大的國家,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老路,這就是又在六國之下了!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超然台記翻譯

http://blog.yam.com/e415/article/21089664

超然臺記--蘇軾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於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