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蘭亭集序-王羲之



這是王羲之調任會稽縣令兩年後與友人聚集的曲水流殤宴序文,席間幾分醉意的他想起晉朝家國之憂及個人生死虛幻之情,不由得悲感交集真情流出,帶著酒神的催化作用感性紓發而出,後來王羲之自認為是平生最好的作品,因此,囑付後代子孫保管流傳,到了唐代太宗皇帝上最愛王羲之的各種書法,唯缺蘭亭真本,故查遍全國得知藏於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手中,太宗派蕭翼御官假扮書生賺得蘭亭真本,太宗得真本甚為至喜,令書官抄襲臨模上千本功官員品味,太宗評王羲之此本為盡善盡美之作,為此卷贏得天下第一行書之美譽.清乾隆皇也非常喜愛王羲之的字,曾在養心殿置三希堂其中一卷就是快雪時晴帖.我手邊恰有友人送我竹簡臨刻本一卷,我自己也非常喜愛王羲之的書法和王羲之其人,每覽其冊都有一種感同深受之憾,想人生只不夠數十寒暑何以世人都執著在名利上糾纏打轉,是是非非本不就是虛空的虛空嗎,人,為何都要到那底才會休乒和諧止盡呢,面向水是好的.水的流逝一切盡逝,不作他想,不應多作他想.永嘉之禍以後東晉時期,簡牘之類文章盛行,其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內容敘述人生哀樂相隨的感嘆,以及老莊的自然觀,頗能代表當時士大夫的價值觀。著名的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發生在東晉時代。蘭亭序 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並由羲之作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是王羲之書法代表之作,是著名的行書法帖。存世唐摹墨蹟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此墨蹟傳為馮承素摹本。 
  原文及譯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脩褉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歲次癸丑,農曆三月初,為了舉行修褉之典,大家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聚會,賢達之士都到齊了,年輕的,年長的全都聚於此。這裡有高山峻嶺,茂密的樹林,修長的竹子,又有清澈而湍急的水流,流水環繞,波光映照,把水引成環曲的小渠,將酒杯放在紆曲的水面上,任其漂流,酒杯止於何處,就由坐在一旁的人取飲,大家依次坐在曲流旁飲酒雖然沒有好聽的音樂助興,可是一面飲酒一面吟詩,也足夠暢暢快快地抒發幽雅的情懷。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府察品類之盛,所以遊日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這一天,天清氣朗,空氣清新,吹著溫和的風,倍覺舒服暢快。抬頭可以看到寬廣的天地;低頭可以感到萬物的繁盛。觀賞景物開暢胸懷,足夠讓耳目得到最高的享受,實在是一件愉快的事。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角,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世上的人相處,在一輩子當中,有些人把心中的抱負,在一室之內對知己傾訴;有此人因個人的興趣而寄託情懷,便放蕩逍遙,以追求生活規範以外的自性與快樂。他們雖然志趣不同,靜動有異,但當他們喜歡上某種情境時,卻能暫時感受到心靈上的快意,愉悅地感到滿足,不知年歲即將老去。等到興趣一過,對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厭倦時,心情便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感慨也跟著來了。先前所喜歡的,轉眼間已成為過往陳跡,光是這種對事物的厭倦就能使人感慨不止,更何況是面對生命的無常呢?生命有長有短那是造化的安排,但最後的結果都不免於死亡。古人說:死與生都是大事,怎能不令人深感痛心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儿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每次看到古人作品感慨的緣由,與我感歎的相符合時(都是為世事無常,人生苦短而感歎),沒有不對著這此文章而歎息悲傷,心裡卻不明白這是為什麼。這才知道把死與生看成一樣的說法是虛妄荒誕的。把長壽的人和短命的人看成沒有分別是胡言亂語的。後人看現在,也如同現在人看過去一樣,唉!真是可悲啊!所以我就列敘了當時一起集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即使將來時代不同,世事有差別,但詩人們抒發情懷的方式都是一樣的。後世讀我這篇文章的人,對這些詩文也會產生一番感慨吧!